湖北日報訊 圖為:東津新區鳥瞰。(資料圖片)
  本報報道組
  一路奔涌的漢江水,在襄陽市東津古鎮,倏忽掉頭南下,成就了一個90度直角的地理奇象,也造就了風光旖旎的一片沃野。
  呼應著省委、省政府“省級戰略、市級實施”的重大決策,今日東津,塔弔遍佈,推土機轟鳴,柏油道路交錯貫通,數百棟樓宇全新勾畫天際線,70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內一派沸騰。
  頭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城市新區的雙桂冠,一座給力襄陽衝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現代化產城新區,正拔地而起。“去年投資額110億元,今年預計超過135億元。”東津新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王世榮說。
  東津“圓”了一座城
  目前的襄陽城區,向北向西發展均面臨著漢十、二廣高速的包裹和群山阻隔,主要工業區襄陽高新區空間潛力有限。而城市東郊東津一片,沃野平疇,尚是未開發的處女地。
 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,襄陽市規劃,2020年的城區面積和人口比現在約增長一倍。是攤大餅式地蔓延,還是集中力量向一個方向突破?
  規劃專家建言,新型產業園區和新城區放到東津,既承擔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職能,又承擔新型城區的功能,正如浦東之於上海,濱海之於天津。同時,襄陽的城市空間佈局由“C”字狀變成“O”字形,城區之間交通效率,將大大提升。
  2012年5月,省政府常務會議批覆東津新區建設總體方案,東津新區成為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全省第一個城市新區。
  同年8月,省委常委(擴大)會議將東津新區建設上升為省級戰略,決定成立東津新區建設推進委員會。
  同年12月,襄陽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,將東津新區建設成為產業支撐能力強,能夠承擔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新引擎、新平臺、新中心。
  兩年多來,東津新區日新月異。全長74公里的路網體系基本建成。隨著襄陽內環線的全線貫通,東津到各城區的行程大大縮短,形成城區半小時交通圈。
  一期面積達35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規劃舒張臂膀,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,拉開了招商引資、項目落地的大框架。華為、中化六建、華科工研院等一批高端信息技術與總部經濟項目捷足先登。“今年封頂的樓房將達數百棟。”新區管委會主任金保樊介紹,十大公共服務工程以及300萬平方米安置房、中央核心商務區等工程建設如火如荼,新區雛形顯現。
  輻射區域的國際範
  “好快!”從襄陽機場出來,北京九華互聯科技公司項目經理李朝輝發現,到東津新區僅約一刻鐘。
  他從東津新區駛過時,全程無信號燈、無平交路口。所有交叉道路採取“上跨、下穿”、“互通、分離”的先進模式設計,這是鄂西北第一條捷運式城市道路。
  李朝輝所不知道的是,全長13公里的襄陽內環線東津段,總投資達23億元,每公里造價近2億元,毫不遜色京滬等一線城市的建設標準。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宇輝說:“新區建設預留了城市公交專線、軌道交通、火車站點,未來將形成地上與地下、快速與慢行、機動與步行相銜接的多層次路網體系。”
  與一般的建工業區、開發區不同,東津新區直接定位於建設具有國際化水準、現代化功能,產城融於一體的新城區。
  新加坡規劃專家劉太格團隊編製的東津新區總體城市設計,起點高,視野寬。劉太格說:“50年至100年後,東津是個什麼樣子,現在就要瞭然於心。”
  新區集中佈局建設大劇院、科技館、市民中心、藝術中心等十大公共工程,從美國德夫建築規劃設計所、香港華藝設計公司、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、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等76家國內外知名機構提交的152個方案中,優選設計方案。
  同時,依托十大公共服務工程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、科教中心、醫療中心、會展中心、信息中心、商貿中心和市民休閑中心。
  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海濤說:“新區以高端裝備製造、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為主導產業,積極打造以雲計算和智能製造為主的完整產業鏈。”
  洋溢現代氣息的華為襄陽數據中心已經封頂,該項目至少能為1萬台雲計算服務器、8萬台T存儲、2萬台雲電腦提供雲計算服務。劉海濤說:“僅華為一家,就將帶動上下游上百家企業扎堆發展。IBM區域總部、惠普軟件外包等項目即將落地。”
  東津樣板跳農門
  看著花園式樓房和嶄新的轎車,當了一輩子農民的龔明良,有些不太相信眼前的生活。
  一年前,57歲的龔明良還住在東津鎮中樓村2組。2013年初,拆遷工作隊來做搬遷工作。“說什麼也不搬,”老龔說,“地是刮金板,錢不多卻能依靠一輩子。田地交出去了,暫時有一大筆錢,日子久了怎麼辦?”
  當年5月,中樓村正式拆遷時,老龔卻又率先交出了房屋和土地。村支書孫國強說:“老龔的賬算過來了,思想也就通了。”
  新區對農戶搬遷實施“一住+一租”、“股權+養老”政策,最大限度地為失地農民增加財產性、工資性、保障性收入。“一住+一租”,一般家庭搬遷後,可以還兩套及以上的住房,其中一套用於自住,一套用於出租。以三口之家為例,按人均33平方米的面積還房,三口之家屬獨生子女者可多補貼一個指標,再摺合計入各種如田地、裝修、青苗、附屬物等政策補償,共還房160平方米,即兩套80平方米的住房。“股權+養老”,農民退地變為市民之後,按人均10平方米的標準擁有村集體商業門面的股權,同時按自願原則入股村集體經濟實體。農民全員進入社保統籌養老,保費由政府和村集體負擔大部分。“拆遷給了搬家、誤工、租房等費用,娃子們還就近找到了工作。”龔明良樂呵呵地介紹,兒子彭廣勇找到了一份鋼筋工的工作,每天收入200元。女兒龔秀娃到一建築工地上班,月收入2000多元,還管一頓中飯。
  東津有10多萬農民,人均耕地僅0.3畝,出路在於勞動力轉移。在開展失地農民培訓,組織企業吸納就業的同時,新區還規劃,適度配套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產業園和回歸創業就業園。
  中樓村的一二組拆遷之後,孫國強的工作更忙碌了。以失地農民為主體,中樓村成立了金恆和建材公司,專為新區開發提供建材配套、土方運輸等業務。以該公司為平臺,167戶失地農民入股340萬元。
  東津新區已有27個村(社區)成立了集體公司,數千名當地農民參與了新區公共服務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。
  目前,東津新區共計完成2萬餘戶8.5萬人的房屋清點、評估和鎖定工作,已拆遷1萬餘戶房屋,實現“零上訪、零事故、零強拆”。
  (報道組成員:記者 胡漢昌 劉長松 周芳 鄧洪濤 夏永輝 廖志慧 特約記者 塗玉國 通訊員 胡肖玲)
  (原標題:漢江“浦東”,崛起鄂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91yezz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