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蔡夢吟 北京聯合大學 王蓉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19日10版)
  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上,大會評委會主席、著名魔術師秦鳴曉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。秦鳴曉自幼師從我國戲法大師楊小亭,是清朝“宮廷戲法”的第四代傳人。在他看來,昌平建設“魔術之都”,正是傳統戲法復興的“東風”。
  中國青年報:聽說您剛被確定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“宮廷戲法”的傳承人?
  秦鳴曉:其實10年前,就有負責“非遺”申請的同志來找我,說你這個行業馬上就要沒有啦,申請“非遺”保護吧!當時大家對“非遺”的認識都不到位、不充分,我也一樣,以為“非遺”都是老掉牙的東西,快死的人才會要求弄這個,我不弄。
  這幾年,我對“非遺”的認識不斷加深,“非遺”保護並不是靜態的、標本式的。我看到其他一些申請“非遺”的人得到了有力的支持,相關文化也得到複蘇。我慢慢覺得,中國傳統戲法的確應該成為我國“非遺”保護的一部分,甚至是世界“非遺”保護的一部分。歷史上,世界魔術有四大發源地:古埃及、古印度、中國、波斯,其中,中國的魔術——戲法、幻術,有數千年曆史,博大精深,一直流傳至今。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,弘揚出去。
  中國青年報:觀眾平時看到的絕大多數國內魔術師走的都是“歐美範兒”。
  秦鳴曉:是的。有人說看亞洲魔術界,日本、韓國的魔術師普遍比中國強。我不認可,這個說法讓我有些心痛。日本、韓國魔術師都是在演洋人的東西,但我們完全可以不走這條路。傳統戲法短小精悍,文化韻味豐富,其觀賞性絕不在西方魔術之下。
  我們是中國人,要知道我們的根。因為根牢了,才有花朵;只有有個性,才能耀眼。
  中國傳統戲法的一些精髓,由於受過去“寧可失傳也不輕易外泄”等門戶、行班觀念影響,今天人們已經見不到了。保密過頭就是保守,現在想來,非常可惜。
  我快70歲了。現在成為“非遺”傳承人,國家又給了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扶持,我的壓力更大,緊迫感更強。要抓緊時間把畢生所學和積累的傳統戲法記錄、整理、傳授,讓它被更多的觀眾所接受和喜愛。留下文字、圖像、視頻資料,這是第一步。
  中國青年報:現在“非遺”和“生產性保護”這兩個詞總是連在一起,“非遺”似乎很難脫離產業而獨自生存。您認為,應怎樣把中國傳統戲法和當下魔術產業結合在一起?
  秦鳴曉:說實話,這也是我的困惑所在。西方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魔術產業鏈,但在中國,魔術產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,在這樣的背景下,既要讓中國傳統戲法不失精髓、與時俱進,又要照顧到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,還要面對整個產業環境尚不完善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,這的確有難度,本屆魔術大會上我也和許多專家探討了這個問題。
  我覺得,隨著整個魔術產業在昌平的孵化、繁榮,未來將會涌現出一批富有魅力的“中國傳統戲法”明星。當然,這些傳統戲法的“代言人”,背後需要專業的團隊,打理包括前期宣傳、後期包裝乃至魔術表演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事宜。
  中國青年報:通過這屆魔術大會的探討,您認為“魔術之都”在完善產業環境上還有哪些突破點?
  秦鳴曉:大會出台《北京共識》本身,就是一個最大的突破。眼下,國內魔術市場對原創知識產權的保護,還比較不清晰;此外,儘管戲法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,但對於現代觀眾的培養,我們做得還很不夠。《北京共識》強調保護原創、培養人才、加強魔術文化普及等,而昌平區政府也明確表示,要對該共識的落實予以全方位的大力支持。我相信,中國傳統戲法的復興和“魔術之都”的崛起,會是相輔相成的。  (原標題:“未來將會涌現出一批傳統戲法明星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91yezzw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